最近一段时间频繁听到一个词——大环境。大概的语境是,现在大环境不太好。
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预计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速是3.0%,2024年是2.9%,都远低于3.8%的历史平均水平。
有外媒就炒作说,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不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中国经济自然要崩溃,中国经济不好又会继续恶化全球经济。
真实情况又当如何呢?中国用行动回答了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大环境的问题。
大环境变化我们就要随波逐流吗?
谈经济,首先要有对形势的判断和把握:
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波浪和曲折,对应的,是我们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走弱,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国际环境变化对我不利影响加大,一些领域风险隐患逐步显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守住了安全,也实现了安全之上的发展。在今年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稳住经济,并不容易。
谭主了解到,中国100多个主要经济指标,有80%回升到三年前,甚至大大超出之前的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1.3%,超过很多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第三季度,德国GDP环比下降0.1%,法国环比增长0.1%。
面对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难能可贵,面对给全球经济增长1/3左右的贡献率,一些外媒却把中国塑造成了世界经济的“破坏因素”。
今年以来,外媒在关注中国经济时,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勾连中国经济与大环境的关系。谭主用大数据工具进行统计发现,1月至9月,外媒使用“世界”“全球的”“国际的”这三个词的频次在逐步增加。
我们当然在和国际的大环境互动,但外媒构建的互动,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逻辑:全球需求减弱,这会“拖累”中国的出口;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反过来又会“拖累”大环境,“拖累”其他国家。
但实际上,我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把这种恶性循环阻断,变成良性的互动和反馈。
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箱,连续13年全球第一
把目光拉远,今年1月至10月,中国的出口数据与2019年同期相比:
对欧盟,同比增长39.3%
对东盟,同比增长49.7%
对美国,同比增长19.1%
对印度,同比增长57.1%
对韩国,同比增长35.6%
对日本,同比增长11.3%
不同于外媒的唱衰,中国同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的联系几乎都在加密。
真正能够与“拖累”大环境对应上的一组数据是:
美国研究机构提出了一个“全球贸易壁垒指数”。在2023年,非关税壁垒,也就是各种进出口管制措施、政府歧视性政策等较高的国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并且这个水平相较于2019年在抬升。
位于英国伦敦的华为5G创新体验中心
其实,越是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我们越要关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自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是怎么发展的,可以从上面出口同比增长显著的国家印度说起。
中国出口到印度的主要产品,首先是机电产品。其中,液晶显示模组、微处理器、集成电路等增幅靠前的几种产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位于产业链的中游。
这样的特点,对应着中印越电子协会今年在东南亚考察时发现的一个现象:
中国的一些低端制造虽然有外溢现象,但它们多以装配组装为主,符合东南亚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需要。中国主力出口的机电产品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生产这些产品的高技术含量企业或独角兽基本都留在国内。
中企在柬埔寨总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
以产业链为一个中心视角,回望最近几年中国对内的产业建设,会发现,早在2020年,我们就已经开始系统关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未来的长期变化,并且不断强调“补链、强链、延链”的理念。
上海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市场竞争力越来越确定,同样也能从一个细节中得到印证。
从2019年到现在,中国出口增量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相较于2019年,民营企业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从51.3%提升到了62.9%。
正是在自身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下,中国加密了与外部连接的通路,国际循环水平不断提升。
江苏省泗洪经济开发区一家电子元器件厂
根据《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中国在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链韧性中位列第二。
排名,代表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位置,这种位置也与中国的全球贡献相呼应:中国是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纵然有惊涛骇浪,我们依然抵御住了风浪,稳住了。
面对大环境我们作对了什么?
客观环境的影响我们无法回避,也不易被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个月却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4%,较今年10月的预测值上调了0.4个百分点。
既然大环境不好,中国做了什么?
二十大报告中,在讲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时,提到了一个词,“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前缀从十九大报告中的“提高”变成了二十大报告里的“着力提高”。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贡献的一种能力。
一般来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两大路径,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其中,技术进步的提升相对较大。
被视为中国外贸风向标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只不过,有一个问题是,在完成了工业化之后,西方国家引领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但为什么美西方的技术创新没有转化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带动西方国家的新一轮增长?
美国西北大学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给出了一种解释:
美国现有科技创新难以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帮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这与我们现在广泛观察到的,美国经济的症结,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1年,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13%,美国为11%,德国为19%,日本为20%。
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4%。这其中,有不少来自于传统产业的增长:
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23.5%上升至2020年的28.8%。
在不少人的理解中,传统产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空间,甚至有人将其等同于“落后产业”,这种增长,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福建晋江,是一个观察的样本。
这几天,中国上市公司发展论坛在晋江举行。作为一个县级市,晋江拥有超9万家民营企业和51家上市公司。
而晋江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笨办法”——面对脱实向虚“挣快钱”的诱惑,晋江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坚守。
事实上,传统行业并不是不能增长,而是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技术积累,在很多细分垂类做到极致,才会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
晋江的坚守,完成了这样的转变——很多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了“黑灯工厂”和“全智能化运转”。
今年4月晋江市成立产业数字化服务协作联盟
这样的坚守,也铸造了晋江的核心竞争力。这背后,也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所谓的传统行业,内核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当传统行业不再传统,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动能。
就在这几天,一些外媒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后发现,绿色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正在产生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新需求,这些需求过去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传统行业。
运送动力电池系统的运输车
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会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带来空间,恰好,中国的这些发展空间,就是在技术进步的进程中发掘出来的。
过去一年,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中国的经济数据有一个特点是,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总是保持增长,并且始终大幅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传动系统供应商康迈尔
一般来说,制造业相关的领域中,能源、通讯和出行方式是定义发展阶段和文明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就好比化石能源的使用、无线通讯和现代交通工具区别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制造业、能源、通讯、出行,这几个词摆在一起,谭主最先想到的,是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