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学习强企
学习强企 您的位置:首页>党群组织>学习强企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2023-05-22 返回列表

2023年05月22日         来源:学习时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是重要支撑。

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在我国科技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为诸多重大成果的突破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手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一手抓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

加强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建设。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必须大力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性。一方面,着眼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大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另一方面,立足完善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快重大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践路径。新型举国体制本质上是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相结合,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的有效制度安排。要举全国之力、聚八方之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学布局、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

加强科技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

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推进国家科技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现实支撑。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搭建多样化的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主动整合和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全面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深入推进科技开放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要加强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科技合作,支持国内企业与境外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科技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基地,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深入推进科技区域创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在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的同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完善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知识产权、科研院所等改革,在市场准入、创新平台、风险投资等领域先行先试,不断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创新环境吸引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

搭建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有机衔接,是科技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必须解决转化率不高、产业化不多,以及科研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在科技成果供求关系中,高校、科研机构是供给侧,是转化的源泉和基础;企业是需求侧,是产品化、产业化的实施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必须面向高校院所征集科技成果、面向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建立科技成果和项目库,搭建信息对接、资源共享、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发布、供需适配、对接撮合,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

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具有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等特点,是服务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鼓励大型骨干或创新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中心或创新联盟,鼓励高校建大学科技园,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双创”基地等,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平台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承载。要构建在研项目、可转化成果、创投资本要素汇集机制,按照“三个一批”的路径,对相对成熟、有需求、有市场、成本低的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广一批;对有一定技术积累但技术工艺路线尚不定型、经济性和市场可接受性有待检验、尚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进行试验,探索技术成型、大批量生产的路径,示范试验一批;对前景广阔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亟待集中力量攻关的技术,集中攻关一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丰富关键要素,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每个阶段都需要人才支撑和金融支持,需要制度环境保驾护航。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评价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统筹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强化科技金融创新服务。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健全直接融资体系,创新授信模式、信贷产品,健全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手段促进金融服务,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效率和精确度,有效解决金融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要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顺畅流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挖掘创新潜力,完善创新规则和制度环境。

培育高精尖特,积极壮大创新产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必须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高端装备制造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于一身,要大力培育。

加快培育“新赛道”产业。经济领域的“新赛道”是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或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成长等特性,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抢占竞争制高点、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实施“新赛道”卡位竞速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新赛道”产业集群。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能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要紧盯区块链、量子通信、工业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一批重点创新产品,孵化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未来企业。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去年,国家赋予了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光荣使命。迈步新征程,我们要时刻牢记嘱托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力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坚持把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首要职责,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绵阳路径,加强多领域科技创新合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当下,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推动国省级实验室优化重组,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建强战略支柱力量;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扎实抓好“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建设,高水平办好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充分用好国内国际创新资源;畅通科技创新供需两端,大力培育“技术经纪人”,深入实施“科技助理”“科技顾问”制度,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更大规模招才引智,争取每年招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万名以上,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创新“制高点”;深化科创金融改革,大力招引各类科创金融机构,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赛道”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系四川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

 

二维码
六典和彩宝典 电话:0431-88527479 传真:0431-88527479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路19号(原地税局办公楼)
Copyright © 2002-2017  吉ICP备15000627号